Nervos CKB 经济模型提案译文(背景部分)

Nervos 团队前些天提交了他们的底层共识链 CKB(Common Knowledge Base)的经济模型提案,知县认为其中提出的「通证经济模型设计目标」以及对主流公链经济模型的分析都很有价值,为了加深理解就翻译了一下,顺便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Nervos CKB 的经济模型设计也是相当出彩,已经有各种文章解读了就不翻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一下,或者直接阅读下面的原文:
英文原文链接(GitHub Hosted):Crypto-Economics of the Nervos CKB

P.S. 本译文对应原文前 3 个 Section


1. 通证经济设计的几个目标

面向公众的无需许可区块链(即常说的公链)是一种公开的、分布式的系统,各种各样的角色按照协议的规定参与其中。一个优秀的加密经济模型应该能够提供足够的激励,对不同参与者追求私利的行为进行协调,最终达到与整个协议网络需求的一致性,整个区块链系统才能成功运转。

进一步来说,设计加密经济模型必须回答这么几个问题:

  • 经济模型如何保障协议的安全性?

  • 经济模型如何保障协议能够长期、可持续地发展?

  • 经济模型如何协调不同参与者的目标,从而让它们共同为协议网络贡献价值?

2. 比特币的加密经济设计

比特币协议用原生货币 BTC 来激励矿工产出和验证区块,它的共识机制 —— 中本聪共识(Nakamoto Consensus)将最长链作为唯一的合法链。在这一规定下,矿工总是希望用最快的速度产出区块和验证别人发来的区块,这就保证了整个比特币网络能够对全局状态保持共识。

作为原生货币,BTC 承担了「功能通证」和「资产」的双重角色。作为功能通证时,BTC 代表了一种「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MoE),可以用来支付手续费;作为资产时,BTC 代表了一种「价值贮藏」(Store of Value, SoV),可以用来进行资产的长期保值。这两种角色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都对比特币网络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们仍然要分析两种情况下用户的经济动机,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探讨比特币网络的可持续性。

比特币协议用固定的区块大小来约束全网的交易吞吐量。吞吐量有限,为了让自己的转账能够尽快处理,用户需要对手续费进行竞价。在这种类似拍卖的机制下,转账的需求量就决定了手续费的金额 —— 转账需求越多,用户需要支付的手续费就越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击败其他竞争对手,让自己的交易成功地被矿工打包进区块中。

2.1 作为交易媒介网络的比特币

在交易媒介(MoE)的使用场景下,比特币网络主要被看做一个点对点的价值交换网络。MoE 用户得到的效用不在于持有 BTC 带来的资产增值,而在于比特币网络可以进行「转账交易」的能力本身。实际上,一些专门从事比特币支付业务的服务商正是利用了这项能力:他们提供足够的流动性,让收付双方无需长时间持有比特币,而是在付款前将法币兑换为比特币,经比特币网络发送交易,在收款后又能及时地兑换回法币,既完成了价值转移,又避免了币值波动带来的风险。MoE 用户对比特币的币值及其波动无感,他们只关心交易手续费对应的法币价格。

想要成为占主导地位的 MoE 网络,比特币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果比特币协议继续维持对出块时间和区块大小的限制不变,也就是给交易的吞吐量规定了上限,那么随着比特币越来越成功(币价越来越高),交易手续费也会水涨船高,比特币相比其他同样提供转账能力的竞争币(包括自己的分叉币)就会落了下风;如果致力于维持一个较低的手续费水平,那么比特币协议势必要缩短出块时间或者产出更大的区块来增加交易吞吐量,但是这又会提高分叉率和共识成本(节点需要更多的带宽和存储资源),逼迫比特币在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上做出一定的妥协。

2.2 作为价值贮藏网络的比特币

价值贮藏(SoV)取向的用户将比特币网络看做一个能够对其原生货币 BTC 提供足够安全保障的网络 —— 这让 BTC 能够在较长时间维度下保值。SoV 用户还将 MoE 看作一种必要的出入金能力,同样服务于自己的需求。作为 SoV 用户,尤其是那些打算长期持有 BTC 的用户,他们不太关心转账交易的成本,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成本可以被摊薄。但是他们非常关心 BTC 的币值,以及币值所依赖的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如果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性下降,能够被轻易地攻击,那么它就无法再承担 SoV 的作用,BTC 也会相应地失去价值;如果比特币网络变得中心化,那么作为一种资产的 BTC 将丧失价值的独立性,持有者将会承担交易对手风险(counterparty risk)。

为了成为一个成功的 SoV 网络,比特币必须继续保持当前货币政策的稳定,这样才能维持一个足够安全和去中心化的网络。然而,比特币的货币政策是有「硬顶」存在的:当全部的 BTC 被挖出后,比特币网络只能依靠交易手续费对矿工进行激励。至于这一模型是否可持续,尤其是考虑到 SoV 网络本身的预设中就不会有太多交易,目前还没有任何定论。

2.3 谁来长期补偿矿工?

安全和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网络的必要属性,而维持这两种属性需要高昂的成本,因此区块链网络的运营者(如矿工)需要获得足够的补偿。在比特币现有的模型下,一旦挖光了全部的 BTC,网络安全只能全部依靠交易手续费来维持。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前述两种用户的利益和网络的诉求产生了矛盾:MoE 用户转账快速,暴露在网络安全风险中的时间非常短,所以他们不愿意为提高网络安全性买单;SoV 用户长期持有,他们会持续地受到网络安全风险的影响,所以他们愿意花钱提高网络安全性,可他们能够贡献的交易量又极其的少。

在比特币共识机制的激励下,矿工会将最长链认作唯一合法的网络状态。矿工持续供给的哈希算力不仅仅保障当前区块的安全性,也保障了最长链上所有历史区块内容的不可篡改性。SoV 用户的资产安全持续依赖于这种保障,但是矿工却只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偶发性的交易手续费作为酬劳,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在 SoV 网络中,利用通货膨胀(即增发货币)对网络安全进行资金支持的方案在激励层面上更加友好。在基于通货膨胀的区块奖励机制下,从持续性的网络安全中获益的人(SoV 用户)向提供这种安全的人(矿工)进行一种间接偿付,而偿付来源是增发的货币,数额则与获益人享受服务的时间成比例。

3. 保存价值和处理交易的智能合约平台

与比特币等支付网络类似,以太坊(Ethereum)及类似的智能合约平台也具备保存价值和处理交易的双重能力,但它们具有的图灵完备的可编程性能够承载更加广泛的用户场景。智能合约平台的原生货币一般用于支付去中心化计算所需的成本,但是平台能够保存的价值不仅仅是原生货币,还有去中心化应用的内部状态,比如 ERC-20 类型的智能合约中记录的加密资产所有权信息。

另一个显著的不同是智能合约平台上的交易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迁移」:通过一些互操作协议,主链上的交易可以被转移到一条手续费更低的区块链上,交易完成后的资产结果也可以安全地结算回充当「记录系统」的主链。由于智能合约平台能够运行更加高级、复杂的脚本,在上面实现这样的协议易如反掌。

智能合约平台的经济模型也面临着与支付网络类似的极化趋势。凭借其卓越的处理能力,智能合约平台在处理交易和保存价值这两种用户场景上都会变得更加「特质化」—— 也就意味着往往会顾此失彼。从经济学上的角度说,这种分歧的根源是两种用户场景对系统资源的整合方式不认同:交易处理消耗的是计算能力、网络带宽这些可以实时恢复的资源,而价值保存消耗的是对系统状态空间的长期占用(也就是对全节点存储空间的长期占用)。不难发现,为其中一种模式优化的经济模型很难兼顾到另外一种。

有竞争力的 MoE 平台会优先选择维持较低的手续费水平,因为 MoE 用户可以接受不那么理想的安全性水平 —— 转账操作相对长期持有来说只是发生在一瞬间,他们暴露在安全性风险中的时间有限。他们也不介意交易有被审查的可能,只要让他们有能力把交易迁移到其他平台上去就好。如果一个 MoE 平台花大力气加强安全性或是提高抵抗审查的能力,那么它的交易成本就会比较高,这些成本要么体现为更高的手续费,要么体现为更高的资金成本(比如在实行「资产数量决定使用权」的平台上),这些都会让平台变得不那么有竞争力。一旦出现了设计精巧的跨链协议,使得状态能够「去信任地」转移,也让交易欺诈能够被识别和拒绝,那么前面的结论就会更加明显。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在中心化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以及某些中心化程度较高的区块链平台上,MoE 用户常常将对成本的考量优先于对安全性的考量 —— 即便某些方面有缺陷,这些平台也可以依靠其低廉的交易成本而备受欢迎。

而有竞争力的 SoV 平台则需要持续性地维持一个安全和抵抗审查的环境,这要求它具备与 MoE 平台不同的经济模型:不再针对于即时发生的交易,而是围绕着用户对全局状态的持续占有来讨论:如何度量他们对这些关键资源的消耗,从而让用户为此付费。


110 取值,你认为这篇文章对你有多大帮助?:P

0%